新疆兵团与平山团的那些事(下)

0

终于不用再挨饿,却还是要挨冻。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穷了。连做衣服的料子也都是各种缩减用料,能单层的绝不双层,能没有口袋就没有口袋,寒冬时候,有的战士都没有棉袄穿。于是全军上下又开始搞起了军工生产。大家集体从津贴和牙缝里抠出钱来,买羊羔,买机器,买设备,买材料,1950年底,王震兵团饲养耕牛1550余头,羊2.3万多只,并先后建立了纺织、造纸、铁、木加工等各种工业作坊189处。到第二年,煤矿、水电站、水泥厂、棉纺厂、钢铁厂、面粉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兴建完成。这些最早的工厂,奠定了新疆工业的基础,可以说,没有那时的军人,就没有今天新疆的工业发展。

在新疆,他们遇水修桥,冰峰开路,在风沙口栽树,逼退沙漠60公里;在荒漠里种地,当年就能开荒50多万亩;从天山引水,下游百姓从此不用再为干旱缺水发愁…曾经,这里一穷二白,渺无人烟,只有天地茫茫。如今,这里红的枣子,白的棉花,绿的庄稼,远处清水流过,猪羊欢腾,工厂里号子吹起。

一切的一切,都是靠战士们一双双手建起来的。

1954年10月,中央命令这一批驻疆战士集体就地转业,脱离国防部队序列,组建“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”。至此,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,兵团人。他们的任务还是只有四个字:屯垦戍边。

如今那些老兵都已经化作了天山脚下的一抔红土,他们的一生都在保卫和建设边疆,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,死后他们还继续选择守望在自己奋斗了半辈子的地方。

岁月变迁,如今的平山团里没有一个平山人,可是我相信平山团里始终还有着平山魂。